有声书《人类的误测》测量工具反映的不是智力的本质,而是我们对智力的偏见和误解 | 智力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非简单的优劣之分 |

次观看 2024-07-14
#有声书 #读书 #读书笔记 #个人成长 #成功秘诀 #习惯 #工作效率 #自我价值 #创意思维 #思维方式 #思维格局 #生命 #生命的意义 #人生 #人生意义 #知识 #思维 #哲学家 #哲学 #人类的误测 #人类 斯蒂芬·杰伊·古尔德,这位享誉美国的生物学家与科学史学家,不仅曾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馆长、美国科学促进会会长,还在哈佛殿堂里传授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与科学史的知识。作为首批荣获麦克阿瑟奖——被誉为“天才奖”的学者之一,古尔德的著作《人类的误测》自1981年面世以来,便以其逻辑的清晰、论述的严谨和详尽的引证,赢得了全球读者的赞誉。这本书被翻译成十种语言,累计销量超过二十五万册。 《人类的误测》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人类对智力认知的历史,并深入批判了其中的谬误。 一、19世纪的智力探究与谬误 19世纪,种族偏见与歧视,特别是对黑人的成见,与当时盛行的“生物决定论”相结合,主导了智力研究的走向。当时流行的“颅骨测量术”和“身体测量术”,试图通过物理测量来断定种族间的智力差异。 美国医生塞缪尔·乔治·莫顿是最早对不同人种进行颅骨测量的实践者。自19世纪20年代起,他收集并测量了超过一千个头盖骨,试图证明种族地位的差异可以通过大脑的物理特征来客观确定。然而,颅骨测量术的先驱者们,包括颅骨测量学的大师保罗·布洛卡,尽管改进了测量技术,但他们的结论——成年人大脑大于老年人,男性大于女性,杰出者大于平庸者,优等种族大于劣等种族——却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 这些建立在种族偏见之上的测量方法,尽管看似科学,实则沦为了伪科学。同时,身体测量术也试图通过身体特征来区分种族优劣,这些尝试不仅用于种族间,也被用于同一种族内智力差异的判断。 二、20世纪初的IQ测试与批判 20世纪初,随着颅骨测量术和身体测量术的淘汰,IQ测试开始成为智力测量的主流。比奈量表,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设计,原本旨在识别学习困难的孩子,却被误用为衡量智力的工具。美国的心理学家将其普及,试图用IQ测试来划分人的智力等级,并影响社会地位。 古尔德在书中指出,IQ测试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的智力。它试图用带有主观色彩的题目来衡量所谓的先天智力,但这种方法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尽管现代IQ测试已尽量避免主观性,但所得分数仍无法全面代表一个人的先天智力。 三、20世纪之后的智力探索 20世纪之后,科学家们继续探索智力的本质,试图找到一个数学上的常量来代表先天智力。然而,智力并非一个恒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多方面能力的有机结合,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 智力是人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集合,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它不是简单能力的叠加,而是在不同情境下的动态体现。智力虽受先天影响,但后天因素更为关键,先天与后天因素交织,无法简单分离。 古尔德的《人类的误测》不仅是一部科学史的杰作,也是对人类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科学探索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性基础之上,避免陷入偏见与歧视的误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