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擱淺:中國歷史上的例子 | 邱仲麟研究員

次观看 2021-12-29
110年知識饗宴—胡適院長科普講座 主講人:邱仲麟博士(109年度胡適紀念研究講座得獎人、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人:本院黃進興副院長 時 間:110年12月22日 演講摘要: 古今中外,人們對於鯨豚擱淺,大多感到驚奇,其原因衆說紛云。事實上,中國歷史上對海上鯨豚類動物的記載甚早,甚至有秦始皇在黃海海域有親自射殺「海中大魚」的記載,確切的鯨豚類擱淺記錄始於兩漢,以「海出大魚」一詞指涉海潮將大魚推上海岸;迄至明清兩代,山東地方志仍常用「海出大魚」記載鯨豚擱淺。興許是缺乏圖像資料的關係,牠們始終帶著神秘的色彩。 本講座第一部份,先列舉史料關於近海鯨豚活動的記載,考察鯨豚游入沿海各江河的情況;其次,分析鯨豚擱淺的時間、季節與地點、體型以及大規模的集體擱淺的案例;第三部分則整理相關個案所顯示的擱淺原因與背景,並揭櫫古人對於擱淺原因的文化解釋。最後,討論鯨豚擱淺之後的遭遇,與如何被人類所宰割與利用。 講者簡介: 邱仲麟研究員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就讀碩士班及博士班期間,即師從徐泓先生攻讀明清史,1997年獲博士學位。曾於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擔任教師,2001年進入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迄今。 邱研究員曾獲2006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科技部2018年度傑出研究獎,並於去(2020)年以「節日、儀式與動員——以明清官方的迎春活動為中心」之研究計畫,獲本院「胡適紀念研究講座」。 邱研究員早期以研究明清北京史為主,如燃料、用水、用冰、排水、瘟疫、城市氣味等;並研究江浙沿海的漁甲制、冰鮮船,與中國歷史上鯨魚擱淺的問題;後擴及醫療制度及天花防治等論題;又對明清花卉史產生興趣,針對園藝業、花卉鑒賞、蘭花產銷有所論述。其間,對明代以降的眼鏡與西洋鏡也曾著墨。近期關注明代邊區環境變遷、軍事防禦體系,及明清長途旅行史等議題。 科普講座介紹: 胡適院長生於民國前21年,病逝於民國51年2月,享年72歲。胡適院長學問行誼深受世人崇敬,對國家及學術發展,也極有貢獻。民國27年,政府特命他為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民國34年,出任舊金山聯合國會議代表,翌年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民國37年,當選本院院士及第1屆國民大會主席。後赴美講學,於民國47年4月回國擔任本院院長。 胡適院長除了在史學領域貢獻卓著外,更擅長文學與哲學。他鼓吹白話文學,提倡科學研究,更提出許多啟迪人心的開創性見解與思想言論,例如「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及「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等。為紀念胡適院長,本院於民國51年成立「胡適紀念館」,以表彰其終身為提倡科學、民主,維護自由、人權所作的努力與貢獻。該館110年適逢胡適先生130週年誕辰,規劃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