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義性」與如何現代 ──二十世紀初漢字轉型的思考 | 鄭毓瑜院士

次观看 2023-04-02
錢故校長思亮先生115歲誕辰紀念學術講座 時 間:2023年2月1日(星期三)上午10時 地 點:臺灣大學校總區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主講人:鄭毓瑜院士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主持人: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 貴賓致詞:中研院 黃進興副院長、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錢復董事長 演講摘要: 漢字因為兼具形、音、義,以單字、語詞為主的概念表達方式,以及單音獨體所構成的聲韻安排,重視主題詮釋而不是主謂句法,描述物性狀態而不是具體物質等特色,與西方的拚音文字,由單字音節輕重構成音步、分別字詞類型、強調線性語法、重視分析指涉等,不但形成各自殊異的書寫模式,也建構了彼此分殊的世界觀與生活秩序。「漢字」在這樣的脈絡底下,因此很難化約為只是一種大眾化的溝通工具,而應該視為一個文化群體與外在世界相遭遇、對話後所逐步形成的一種共通共感的表達形式。本講座將討論二十世紀初漢字「多義性」的相關論述,如何不同於當時漢字拼音化、符號化的「現代」工程,反倒可能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一種翻轉「現代視線」的重要現象。 主講人簡介: 鄭毓瑜教授為本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在學術研究上,鄭教授擅長結合中西人文思潮,為古典文學開拓具有前瞻性與跨領域的視野,其中關於「空間」、「身體」與「抒情傳統」的論述尤為海內外注目,近年來也致力於探討近現代知識經驗、跨文化交織與文學表述的新關係。著有《六朝文氣論探究》、《六朝情境美學》、《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等專書,以及〈公理與直覺:梁宗岱詩學理論評析〉、〈由「宇宙詩」想「宇宙人」—從孔子與巴士卡爾的名句談起〉等論文。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