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下知疫 COVID-19的人文省思-社科場 | 劉紹華、蔡友月、曾凡慈

次观看 2021-11-06
2021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主題演講系列 - 2021年11月6日上午10時30分首播 00:00 片頭 00:07 主持人: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 02:45 短講一:狼來了與替罪羊:防疫的風險認知與人權關注 14:00 短講二:專業、認同與不確定性:聆聽台灣Covid19一線醫護人員的臨床敘事 29:08 短講三:病毒還是自己人? 居家檢疫者的污名經驗 42:21 座談: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蔡友月副研究員及曾凡慈助研究員 【內容摘要】 短講一:近年來,「認知戰」成了時興的網路用語,泛指運用社群媒體傳播假消息或特定訊息,以深化對立,導致不信任、懷疑、排斥或攻擊等兩極化的情緒及言行。這類會造成「認知」影響的訊息,可能出現在生活中的各種競爭或對立面向,例如商業行銷、人際關係、選舉政治、議題倡議或抗議等。以認知「戰」為名,主要取其可能造成的廣泛分裂效應,參與者可能具有明確策略或公開意圖,也可能只是受到認知影響而莫名捲入。無論如何,影響認知的訊息及其效應,是社群媒體時代值得關注的新興社會問題。 2020年初COVID-19爆發以來,全球都出現攸關風險認知的社會衝突。例如,美國前總統川普說謊和傳播假消息,造成美國疫情猛爆,影響眾多支持者至今仍不信任科學家、不願接種疫苗。在臺灣,同樣也有因認知影響而加深的對立現象。我們可以透過資訊比對,從社會衝突及政策矛盾中,看見認知的影響。理解防疫政策與風險認知的可能關聯,是為了關注受到認知分化影響而導致的侵權問題。在演講中我以「狼來了」來比喻和疫情風險認知有關的政策,以「替罪羊」來比喻受到認知分化影響的受害者。藉由回顧在疫情恐慌下集體認知反應的副作用,希望有助於社會反省與前瞻改善。 短講二:COVID-19 疫情帶來全球性的衝擊與影響,首當其衝的正是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面對具感染性不可知的病毒,他(她)們堅守自己崗位,特別是在負壓隔離病房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基於對醫療專業的使命感,穿著厚重的防護衣,暴露在高感染的風險中,還必須面對與家人隔離的心理壓力,甚至有的醫護人員早已事先寫下遺書。透過敘事分析的口述史,我收集臺灣北、中、南一線醫護人員面對COVID-19 的污名、心理壓力、醫療系統感染的風險與病毒傳播的死亡威脅等種種的應付策略,希望有助政府擬訂新的防疫行動策略與國家健康政策的方針。 短講三:過去對傳染病的研究已經發現,被認為帶病的人很容易蒙受雙重污名,一是因為有感染他人的實質危險,另一是被認為罹病源自個人的偏差行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從國外返台者成為國家認證的風險來源,必須先與被認為相對「潔淨」的大社會隔離開來,直到十四天檢疫再追加七天自主管理期滿,證明他們不會造成「污染」,才能復歸社會。值得注意的是,檢疫者並非確定已經生病或即將發病的人,而是處於不確定健康或是罹病的混沌未明狀態。然而,在整個社會對新冠疫情風險高度戒慎恐懼的情況下,他們經常被家人標籤為太過輕率、未能善盡自我保護責任的已罹病者,可能遭遇到被拒絕回家,或是即便共同居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也必須設法在空間上隔開,並透過反覆的清潔消毒勞動來確保安全。他們同時也被社會預設為可能破壞檢疫規範、造成台灣防疫破口的風險者。為此,除了國家透過電子圍籬技術監管檢疫者的行動,他們所在的社區也自發形成非正式卻可能更綿密 參考資料:COVID-19 的人文社會省思 https://covid19.ascdc.tw 更多主題科普演講|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PkilLR3TiHxdC-G0dx7l5V_l4SeIm5Q 2021中研院院區開放|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PkilLR3TiHxdC-G0dx7l5V_l4SeIm5Q 主辦單位:中研院秘書處 合辦單位: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