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到古典物理中湧現的新穎群體行為 | 李定國院士

次观看 2022-11-22
111年知識饗宴—朱家驊院長科普講座 講 題: 量子到古典物理中湧現的新穎群體行為 主講人: 李定國院士(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主持人: 周美吟 副院長 時 間: 1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晚上7時至8時30分 地 點: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B1C會議室 00:00:00 00:04:07 開場 00:07:58 演講 01:03:22. 問答  #知識饗宴 #量子科學 #超導態 #凝態理論 #物理學 #中研院科普講座 #Emergent #NovelCollectiveBehavior #Quantum #Physics #Academician #TingKuoLee 演講摘要: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特殊現象是由於很多個體在相互作用之下產生的新結構、新行為或新性質,而這些湧現的 #新穎群體行為 是與原來個體完全迵異且不容易預測的,例如水分子排列成碎形的雪花晶體,不穩定的氣流產生的湍流或颱風,及在生態系統中大家熟知的昆蟲、鳥類及魚類等的 #麇集活動 。但大多數人比較不熟悉的是這種現象在 #量子世界 也常出現,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 #超導態 的產出。帶著電荷的粒子竟然不會被材料中其他無數個有電荷的原子、電子或雜質等阻擋或散射而產生電阻。 我們將探討超導態所呈現的新穎群體行為。另外一類的群體行為是出現在相轉變態。材料從高溫的平常導體到低溫的超導態,或者是鐵從高温的無磁態轉變成低溫的磁鐵,都經過一個相轉變的臨界温度, 在此臨界態温度的相轉變態有許多特殊的性質。 另人驚訝的是此相轉變態所湧現的新穎群體行為居然也在 #小鼠腦中的神經群 及 #鳥類的麇集活動 中呈現。最後我們會討論到雖然這些多體作用產生的群體行為有類似之處,但它們的產生因素及複雜度卻大為不同。 講者簡介: #李定國院士 為1971年臺灣大學物理學士,1975年於美國布朗大學 (#BrownUniversity ) 物理系取得博士學位後,至紐約市立大學物理所與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理論物理所擔任博士後研究。1982年初至1996年間於維吉尼亞州立理工大學物理系任教。1996年自美返國任職於本院物理所。 李院士為知名 #凝態理論多體 #物理學家,提出理論解釋高溫超導體奇特的物理現象皆由電子的強關聯性造成,對高溫超導現象的瞭解具有特殊的貢獻。在2018年獲選為本院院士,2019年又獲得台灣物理學會特殊貢獻獎,另外,李院士也獲得2010年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會士、2006年英國物理學會會士、2004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005年侯金堆傑出榮譽獎、2003年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與1997年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等多項獎項。 1997-2003年期間擔任國家理論科學中心物理組主任,培育多位年輕理論物理學者,奠定該中心良好架構與基礎。於2003-2018年負責主持中研院奈米計畫並於2004-2006年間擔任「#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 」總主持人,推動從 #基礎科學、產業應用、核心設施共享到人才培育的各項發展計畫,並促成跨領域研究團隊的建立,挑戰前瞻科技、開啟新的研究範疇,奠定台灣奈米科技在生醫、能源、材料、電子光電、儀器設備等領域從萌芽成長進入產業化的優勢發展基礎。 於2008-2012年擔任本院學術諮詢總會執行祕書; 之後在2012-2018年任本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期間,也積極提倡國內科普教育及學生培育,帶動國內科學教育的風氣。2019-2022年2月於國立中山大學物理學系擔任研究講座教授,2022年3月迄今於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擔任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评论 (0)